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楊修之死》重難點-初中九年級語文!《楊修之死》的作者是羅貫中。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說家。創(chuàng)作了“七實三虛”的歷史小說巨著《三國演義》。下面給大家介紹《楊修之死》重難點-初中九年級語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楊修之死》重難點-初中九年級語文
一、重難點講解
1、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楊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此題針對本文的核心內容設問,目的在于啟發(fā)孩子透過文字的表面深入挖掘其潛在的內涵。既是考查對課文內容的了解,更是考查孩子分析問題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原因歸結起來有兩種:一是楊修恃才放曠,終遭殺身之禍;二是曹操借違反軍紀之名處死楊修,是因其心胸狹窄,忌賢妒能。
2、本文哪幾節(jié)文字屬于插敘的內容?如果刪掉這部分內容有什么不好?
此問的重點在引導孩子深入理解插敘在本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由此,加深體會作者敘述手法的精巧。
本文第二部分第4至第9節(jié)為插敘。去掉這部分內容,雖然從行文上看,前后仍然連貫,但是這部分內容是作者對楊修之死的原因的探究。用上它們有助于人們更深入地理解曹操殺楊修的原因,同時,有助于讀者更好地認識楊修“恃才放曠”和曹操“忌才多疑”的性格特點。
3、結合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揣摩下列語句,體會曹操對楊修是怎樣由“忌”到“恨”的。
此題目是讓孩子結合具體情節(jié),體會人物態(tài)度的發(fā)展變化,從而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挪匐m稱美,心甚忌之。
即使是單純的智力較量,曹操也不甘居于下風,所以他表面“稱美”以示寬容,心里卻酸溜溜的不是滋味。
、撇匐m喜笑,而心惡之。
面對楊修的強詞奪理和荒唐行為,曹操有苦難言,只好用“喜笑”來掩飾,然而內心卻對楊修這樣戲弄自己頗為惱火。
、遣僖蛞尚拮P害曹丕,愈惡之。
楊修的小聰明居然耍到曹氏的家事上來,這使曹操對他的憎恨又升了一級。
、炔俅笈,因此亦不喜植。
楊修這次教曹植在行為上欺騙曹操,所以曹操對他的恨又進而外化為情緒上的“大怒”。
、刹僖娏舜笈唬“匹夫安敢欺我耶?”
楊修這次教曹植在言語(智能)上欺騙曹操,所以曹操怒不可遏,罵出聲來。這也是歷次積怨的總爆發(fā)。
二、疑難解析
指名概括七個小故事的主要內容。(要求每個故事不超過十個字,并要明確人物的表現(xiàn))
1、“雞肋事件”
楊修:“來日魏王必班師,以雞肋之意對。”
曹操:“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
2、“園門闊事件”
楊修:“丞相嫌園門闊耳。”
曹操:雖稱美,心甚忌之。
3、“一盒酥事件”
楊修:竟取匙與眾分食訖,“豈敢違丞相之命乎?”
曹操:雖喜笑,而心惡之。
4、“夢中殺人事件”
楊修:“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曹操:聞而愈惡之。
5、“藏吳質事件”
楊修:知其事,徑來告操。
曹操:因疑讚害曹丕,愈惡之。
6、“試才干事件”
楊修:“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當者,竟斬之可也。”
曹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7、“作答教事件”
楊修:嘗為曹植作答教十余條。
曹操:大怒,已有殺修之心。
三、難句解析
1、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
起筆不凡,寫出了曹操的困難處境和矛盾心理,同時也為下文的“曹操心亂,不能穩(wěn)睡”,及次日的進軍遭挫埋下伏筆,交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
2、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shù)犯曹操之忌。
用“原來”一詞領起,將文章宕開一筆,總起下文的內容,是插敘部分的總說句。“數(shù)犯”一詞暗示下文將列舉楊修致斬的原因。
3、惟修知其意,臨葬時指而嘆曰:“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寫出了楊修的聰明,也暗示了楊修的聰明反被聰明誤。楊修思維敏捷,能洞察秋毫,卻不知道忌口,怎么會不招致殺身之禍?一個“夢中耳”形象地寫出楊修恃才放曠,賣弄聰明的神態(tài)。
4、修知其事,徑來告操。
寫出楊修聰明機敏,卻辦事不嚴密的特點,“徑來”一詞,將得意洋洋的楊修寫得栩栩如生。隨意與輕狂的楊修的形象躍然紙上。
5、曹操既殺楊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斬之。
夏侯惇是大將,曹操是少有不會斬的,“欲斬”不過是做戲給眾人看,掩蓋因妒才而殺楊修的歹惡用心。寥寥幾言,便使曹操奸詐狡猾的個性呼之欲出。
6、方憶楊修之言,隨將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師。
故事的結尾。與楊修所言相照應,也呼應了文章開頭。極有諷刺性,前后有兩處“厚葬”,不過是惺惺作態(tài),作給活人看,收買人心罷了。
7、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惇。惇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候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于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
這一段敘述的是楊修致死的原因。是曹操與楊修矛盾沖突的直接體現(xiàn)。全段分三層寫來,先寫楊修所得號令是“雞肋”,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表現(xiàn)楊修的聰明與思維敏捷。次寫夏侯惇“收拾行裝”,從側面表現(xiàn)楊修判斷正確。較后寫“于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既寫了楊修聰明,又暗示了楊修的話影響之壞。為楊修被“推出斬之”抹上了重重的一筆。在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上也很有特色。段中楊修那自恃才高,粗疏放曠的性格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xiàn)。作為行軍主簿,雖洞曉主帥意圖,可在軍營中未得任何指示,便收拾行裝,使得諸將都渙散斗志,準備歸程,確實惑亂了軍心。僅此一點,被“推出斬之”也毫不冤枉。何況還有其他原因呢?另外,夏侯惇一句“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是在贊揚楊修,也是在宣判楊修的死刑,試想,曹操奸雄如此,怎會允許有事事都測得自己心思的人在身邊存在?
請點擊下載附件 | |||
|
點擊下載試題:《楊修之死》重難點.rar |
《楊修之死》重難點-初中九年級語文!為大家介紹好了,如果大家還有什么問題的話,請直接撥打免費咨詢電話:4000-121-121!有專業(yè)的老師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