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yù)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2019年北京高考語文名著《吶喊》專項!時光飛逝,大家馬上就要高中畢業(yè)了!秴群啊纷鳛楦呖伎赡軙济是很經(jīng)典的,大家就算沒讀過應(yīng)該也有所耳聞,愛智康教育助力診斷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知識點,下面是2019年北京高考語文名著《吶喊》專項!同學們沖刺高考,加油!
想要了解2019年高考名著知識點大全的相關(guān)資料,請點擊加入【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 ,并直接向管理員“小康康”索取!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會不定期免費發(fā)放學習資料,高中以及高考政策等相關(guān)消息,請持題目,續(xù)關(guān)注!
高考可能會考名著《吶喊》知識點專項訓練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為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無產(chǎn)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評論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lǐng)導人。人稱“文思革”(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說集《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華蓋集》《而已集》《墳》等。
1918年,魯迅發(fā)表了他的先進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先進篇白話小說,揭開了中國小說史的新的一頁。此后,魯迅的創(chuàng)作就一發(fā)而不可收,陸續(xù)發(fā)表了《孔乙己》《阿Q正傳》等多篇小說。1923年,魯迅將1918年至1922年間所作的15篇短篇小說結(jié)集為《吶喊》(后來再版時抽出了《不周山》后更名為《鑄劍》),所以現(xiàn)在流行的版本只有14篇:《狂人日記》《一件小事》《風波》《故鄉(xiāng)》《藥》《孔乙己》《阿Q正傳》《白光》《明天》《社戲》《兔和貓》《鴨的喜劇》《端午節(jié)》《頭發(fā)的故事》。魯迅把這個集子題作《吶喊》,意思是“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qū)”。
巧記方法:《端午節(jié)》前夕, 阿Q帶著《兔和貓》回《故鄉(xiāng)》看《社戲》,戲名《鴨的喜劇》。路上遇到《孔乙己》去《白光》藥店買《藥》,兩人因為《頭發(fā)的故事》引發(fā)了一場《風波》,望著吶喊著的阿Q,孔乙己寫下了《狂人日記》。阿Q也因為這《一件小事》,決定《明天》作《阿Q正傳》。
創(chuàng)作背景
《吶喊》是魯迅早期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個結(jié)集、《吶喊》中共收小說 14篇,作于1918--1922年間,本世紀較初25年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也是一個充滿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的時期。這一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是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zhuǎn)變。時代的一切命題都歸結(jié)為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殖民統(tǒng)治,以及較終結(jié)束封建勢力在經(jīng)濟、政治、思想和文化領(lǐng)域里的統(tǒng)治地位。因此。反帝反封建就成了時代的中心問題,也是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任務(wù)。
思想內(nèi)容
雖然是一個短篇小說集,但《吶喊》整本書卻有一個相對集中的主題,那就是對整個中國社會的思考。大致來說有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是對封建制度和禮教的徹底揭露和批判。這方面的代表作是《狂人日記》。魯迅在一篇文章中談到,《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舊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
二是關(guān)于對辛亥革命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jié),以及對改造國民性問題的關(guān)注。這方面可以重點閱讀《藥》、《風波》和《阿Q正傳》等篇。
作品介紹
1《狂人日記》
故事情節(jié):是《吶喊》的先進篇,也是魯迅創(chuàng)作的先進篇白話小說。它以先進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醫(y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yǎng)”,他便認為是讓他養(yǎng)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圍環(huán)境時,他也“痊愈”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見序文)。小說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tǒng)吃人的慣例。
主題思想: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zhì)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zhì)是吃人,作者同事發(fā)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吁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
人物形象:狂人——“我”
“狂人”是一個矛盾的實體,既有得病時的多疑敏感和妄想,又是一個封建禮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袢说男膽B(tài)偏激,憤世嫉俗,傲岸不群。又總是時時刻刻的提防別人傷害他。但作為一個革命的民主主義者,狂人卻一點也“不狂”。狂人對封建制度和禮教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并開始覺醒,“須十分小心”,他發(fā)現(xiàn)了中國的歷史是吃人的歷史,中國的社會依然是吃人的社會的現(xiàn)實。
藝術(shù)特色:日記體的形式。寫實主義(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和象征主義(寫狂人含義雙關(guān)的表述)的結(jié)合。
2《孔乙己》
故事情節(jié):《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后第二篇抨擊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說,講述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nèi)⌒Φ馁Y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后來因為偷了丁舉人的書,被吊起來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 “忽然聽見一個聲音”,“看時又全沒有見人”。過后看見人了,“臉上黑而且瘦,已經(jīng)不成樣了;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盡管孔乙己慘痛到這種地步,那掌柜的先進句話卻是:“你還欠十九個錢呢。”第二句話:“你又偷東西了。”第三句話:“要是不偷,怎么會打斷腿?”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人們冷漠麻木的精神狀態(tài)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可是,“孔乙己”怎樣回答呢?“不要取笑!跌斷,跌,跌――”終于“孔乙己喝完了酒”,“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用他的泥手“慢慢走去了。”
主題思想:小說通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也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人們冷漠麻木的精神狀態(tài),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tài)。
人物形象:封建科舉制度誘使讀書人追求功名利祿,死讀經(jīng)書,致使孔乙己那樣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封建思想的侵蝕,使民眾麻木不仁,以嘲笑比他們自己更不幸的孔乙己為快事。以丁舉人為代表的封建統(tǒng)治者橫行霸道,極端殘忍地摧殘孔乙己,較后將他推向了死路。
孔乙己自命不凡不肯脫下象征讀書人身份的長衫,得意于自己的“之乎者也”,他既死要面子、怕人嘲笑,卻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他養(yǎng)成了好喝懶做的惡習,鄙視體力勞動,不會營生,以至去偷竊。
作者在批判他的封建落后意識的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善良的一面和對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寫他教“我”、給小孩子分茴香豆,他在店里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這些描寫,更激起讀者對毒害、摧殘他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憤恨。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
藝術(shù)特色:小說用輕松風趣的語調(diào),講述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是新文學中難得的精品。
3《白光》
故事情節(jié):在封建迷信中有一種說法,地下埋藏著珠寶金銀的地方,它在上方有時會有白光游移飄忽。這便是小說題目的由來!栋坠狻纷饔1922年,此文通過一個瘋狂追求功名利祿的落第知識分子陳士成聽信祖宗傳言,在院子里挖銀子未果,終于墜湖而死的故事。陳士成一心想升官發(fā)財,但連續(xù)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連秀才都沒考取), 在“金榜題名”的幻想中耗盡了青春,雙鬢已斑白的他精神出現(xiàn)異常,聽到奇怪的呼喚聲(其實不存在),勾起了他的發(fā)財欲望.在幻覺中,銀子發(fā)著白光,左轉(zhuǎn)右拐地把他從家引到山里,他怔怔忡忡的追逐白光,較后溺死湖中。
主題思想:全文刻畫了一個因科舉診斷落榜而發(fā)瘋而死的診斷者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控訴了封建制度吃人的陰鷙。為揭露這種陰鷙,作者營造了一個陰冷,詭秘的氣氛。白光將陳士成一步步導向死路,白光也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功名利祿的形象化身。
人物形象:陳士成是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滿酸腐氣味的舊式文人形象,也是在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縛中苦苦掙扎的下層知識分子形象,作者對他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4《頭發(fā)的故事》
故事情節(jié):《頭發(fā)的故事》通過N先生和我的對話(幾乎是N先生的獨白)講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辮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個有覺悟、有理想的人,因為覺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辮子,卻遭到了周圍人的蔑視和厭惡,因此他深感中國的守舊和頑固——“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梁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小說還用了不少篇幅,描寫n先生回憶起當年因為沒有辮子遭受人們嘲罵的磨難,這就更鞏固了對民眾的愚昧、麻木進行啟蒙的思想意蘊。
主題思想:《頭發(fā)的故事》圍繞著女子剪發(fā)、男人剪辮子的頭發(fā)問題組織故事,魯迅寄寓了自己對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的痛惡,對軟弱的不徹底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憤激。
辛亥革命并未帶來社會的巨大變革,也沒有給民眾實際利益,難怪民眾對革命節(jié)的紀念十分冷漠了,其實民眾并不了解什么是革命。這樣,他們與革命十分隔膜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民眾只是頭上去掉了一根辮子,封建傳統(tǒng)思想依然占據(jù)著他們的頭腦。在這種情況下,日后的改革也就舉步維艱了。無怪乎n先生對現(xiàn)實十分失望、感慨萬端。
人物形象:《頭發(fā)的故事》中的N先生是一個脾氣乖張的人物,他無端地生氣,憤世嫉俗,那是因為他曾經(jīng)是一個辛亥革命時期的斗士,而現(xiàn)在有一種沉重的失落感所致。他想起一起奮斗過的“故人”,“他們都在社會的冷笑惡罵迫害傾陷里渡過了一生;現(xiàn)在他們的墳?zāi)挂苍缭谕鼌s里漸漸平塌下去了。”與《端午節(jié)》中方玄綽是同一類人物。
藝術(shù)特色:魯迅將人物獨白作為構(gòu)思這篇小說的主要手段,通過人物獨白來敘事抒情,同時以辮子這種社會意象來敘事。小說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采用了虛構(gòu)藝術(shù),通過虛構(gòu)的“假”,達到藝術(shù)上的“真”。敘述和人物語言也精煉傳神,富于美感力量。
5《風波》
故事情節(jié):《風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農(nóng)村,靠撐船度日,經(jīng)常來回于魯鎮(zhèn)與城里之間,因此知道這些時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時剪了辮子,然而“皇帝坐龍庭”(即復辟)了又要辮子了。趙七爺先前盤著的頭發(fā)也放下了,他還特意到七斤家嚴厲地責問:“七斤的辮子呢?”七斤嫂也沒好聲氣地罵他。一時七斤家聚集了許多看客。但過了十幾日,皇帝沒坐龍庭,七斤相安無事,趙七爺?shù)霓p子又盤在頂上了。一場關(guān)于辮子的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七斤重新獲得了村里的尊敬,村子里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們在少有變化中過著與上輩人一樣的生活。
主題思想:《風波》中辮子,曾是清王朝統(tǒng)治建立和消亡的標志之一;在魯迅眼里,又是傳統(tǒng)文化和國民精神枷鎖的一種象征,是國民革命與危機的一種征兆。這篇小說通過對江南水鄉(xiāng)中一場辮子風波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nóng)村的真實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無特操”的國民性弱點。
1917年張勛復辟事件在江南某水鄉(xiāng)所引起一場關(guān)于辮子的風波,以小見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nóng)村的封閉,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圍,農(nóng)民還處于封建勢力和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茍活,麻木,冷漠,盲從狀態(tài)的"無特操"的國民性的弱點,說明辛亥革命并沒有給封建統(tǒng)治下的中國農(nóng)村帶來真正的變革,今后的社會革命,若不能喚醒民眾,是難以成功的。
文章圍繞著張勛復辟,描寫了不同的人的反映,表現(xiàn)了人們的是非之心被私心和愚昧所吞沒,人與人之間沒有善良的溝通,感覺到國民的自私愚昧。
人物形象:
七斤: 七斤是《風波》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辮子在進城時被人剪掉了,因此成為人們議論的中心。七斤沒有頭腦,不加分析的相信趙七爺?shù)闹e話,被趙七爺弄得神志恍惚。村里的人都躲著他,甚至有的幸災(zāi)樂禍。他聽到皇帝坐龍庭的消息后的垂頭喪氣,對妻子責罵時的隱忍,遷怒于女兒時的內(nèi)心郁悶,實際上卻顯示著他是一個麻木膽怯,愚昧鄙俗,毫無民主主義覺悟的落后農(nóng)民的典型。作品通過這樣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國,民眾與革命仍然極其隔膜,離革命實在還很遙遠;民眾這樣不覺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變革終將失敗的根本原因。
趙七爺:他是一個鄉(xiāng)村酒店里的主人,所謂的遺老,有學問的人。他總是靠假學問來騙人。“他有十多本金圣嘆批評的《三國志》⑶,時常坐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讀;他不但能說出五虎將姓名,甚而至于還知道黃忠表字漢升和馬超表字孟起。” 塑造這個人物是為了表現(xiàn)長期以來封建勢力對人民的統(tǒng)治之嚴酷,毒害之深。他精神貧乏,空虛,陰險兇狠,時刻夢想復辟的封建遺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語,恫嚇,欺騙的舉動,說明封建復辟勢力企圖卷土重來的欲望與野心。他的被人尊敬,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九斤老太:九斤老太的口頭禪“一代不如一代”,揭示出陳舊腐朽的保守觀念,從中也能看出農(nóng)民的狹隘性。作者把國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論調(diào)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現(xiàn)了對復古家、國粹家的諷刺。
七斤嫂:潑辣粗俗,伶牙俐齒,"恨棒打人",出語刻毒;好勝壓人,強詞奪理,并無一般農(nóng)村婦女的誠厚。她是一個欺善怕惡,不分是非,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貫正確的人,從她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國民的劣根性。她與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樣,依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渾渾噩噩的不覺悟狀態(tài)之中。
6《藥》
故事情節(jié):《藥》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義為背景,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和典型創(chuàng)造而寫成的。作品描述華老栓用被統(tǒng)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一個革命者為民眾的解放而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民眾當作治病的靈藥,這種強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舊民主革命與民眾的嚴重隔膜,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贊揚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氣節(jié),痛惜民眾的落后和無知。
主題思想:《藥》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史上重大而發(fā)人深思的主題。作品描述華老栓用被統(tǒng)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一個革命者為民眾的解放而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民眾當作治病的靈藥,這種強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舊民主革命與民眾的嚴重隔膜,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贊揚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氣節(jié),痛惜民眾的落后和無知。
寫夏瑜被殺時群眾“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提住了,向上提著”的微觀場面,把舊民主革命群眾的那種麻木愚昧的精神狀況,寫的逼真至極。
人物形象:
夏瑜: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貧寒,以致使貪婪的牢頭從他身上“榨不出一點油水”;他對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有明確的認識,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我們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爭綱領(lǐng);他意志堅定,在獄中堅持宣傳革命道理,甚至勸牢頭造反;在對敵斗爭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無畏,毫不動搖。較后,在敵人的屠刀下慷慨就義,表現(xiàn)出革命者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華老栓:愛子只關(guān)心兒子,對革命不關(guān)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兒子吃的人血饅頭正是革命者的鮮血浸泡的,可見他愚昧、落后;但他又和一切勞動者一樣,具有勤勞、善良、儉樸的品格。華老栓拮據(jù)的生活,低賤的地位,久病的獨子,渺茫的前途,確實令人同情。為封建統(tǒng)治者長期奴役的產(chǎn)物,他不敢同命運抗爭,逆來順受,確實令人氣憤,所以作者對他既同情又批判。
華小栓:在魯迅筆下,華小栓不僅是癆病患者,他也代表了當時社會上眾多患上思想病癥的民眾,精神是如此愚昧、落后、無知與無助,人血饅頭并不能改變他的命運。
康大叔:他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屠刀,兇殘、貪婪;殺害夏瑜的劊子手,有時把夏瑜的鮮血當作包治“癆病”的藥賣給華老栓的騙子。此外,茶館里的茶客及華老栓一家也通過他的口知道了夏瑜的事跡。封建思想的長期毒害,使他變得麻木愚昧,他對處決了革命者夏瑜視若等閑,甚至還感到有些自豪。
小說還刻畫了貪婪的紅眼睛阿義,盡量設(shè)法從夏瑜身上榨取油水,夏瑜向他宣傳革命,反被痛打,較后還把夏瑜的衣服剝下來占為己有,還有貪財害命的告密者夏三爺,謀害親侄兒以換取二十五兩銀子。這些人都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爪牙、幫兇,代表了兇暴、殘酷的統(tǒng)治階層,魯迅通過他們血腥鎮(zhèn)壓及殺害革命者夏瑜,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層的殘暴和貪婪。
7《明天》
故事情節(jié):家住魯鎮(zhèn)的單四嫂子二年前死了丈夫,為了養(yǎng)活自己和兒子寶兒,她每天辛勤紡紗到深夜,不幸的是寶兒生病,為治好兒子的病,單四嫂子想盡辦法:求神許愿、吃單方、花大錢請名醫(yī)診治,但是“明天”到來了,病魔無情地奪去了寶兒的生命。她茫然的雙眼能看透自己劇的未來么? “她能想出什么呢?”,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夢里,希望在夢里與寶兒見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會怎樣?作者雖然沒有明說,實際上卻通過種種跡象,把一個殘酷的世界,擺在了讀者面前。
主題思想:《明天》是魯迅著力反映婦女悲慘命運的小說之一。作品通過寡婦單四嫂子痛失獨子描寫,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國婦女孤立無助的圖景,同時抨擊了黑暗社會的吃人本質(zhì)和沒落社會中人們的無情和冷漠。
人物形象之單四嫂子:魯迅較早以女性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是《明天》,單四嫂子是魯迅在小說中塑造的先進個女性悲劇形象。她具有中國傳統(tǒng)婦女的優(yōu)良品質(zhì),勤勞、善良;也具有舊社會農(nóng)村婦女的弱點,逆來順受,從來不會想到怎么樣去改變。她是中國舊社會農(nóng)村“受苦受難兼愚昧無知的婦女形象”。
何小仙:庸醫(yī)。何小仙在診脈的“指甲足有四寸多長”,其實是一個庸醫(yī)。而在“單四嫂子的心里卻暗暗納罕,寶兒的命該有救了。”可是這位小仙的回答玄而又玄。
“先生,我家的寶兒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著。”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兩帖。”
“他喘不過氣來,鼻翅子都扇著呢。” “這是火克金……”
像單四嫂子這樣粗笨女人是不會理解的。她急切地問心中這位偶像——“活菩薩”:“不妨事了么?他……”,得到的卻是“先吃兩貼”,似是而非的回答。較后,干脆閉上眼睛菩薩般徹底不語了。
“好心”鄰人王九媽:而同是婦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媽,也終于被證實并非出于真情。王九媽是一個衛(wèi)道士般的人物。單四嫂子顫栗著像敬菩薩一樣問她:你老見多識廣,給看看孩子吧。她那兩聲半屁響半敷衍的“唔”,足見其也是冷漠的的人物。后來又不許阿五抬棺材,還掰著手指頭收斂的程序。
以紅皮鼻子老拱、藍皮阿五為代表的幫閑們。在寶兒垂死之際,他們照樣唱小調(diào),吃喝玩樂。在幫辦單四嫂子的兒子喪事時,他們并不是真心想幫助單四嫂子,而是礙于面子,是為了博取好名聲,彰顯自己所謂的同情心,是典型的中國人湊熱鬧心理,是為了占便宜。他們在貧弱者較悲痛欲絕的時候厚顏無恥地大加搜刮單四嫂子僅有的值錢東西“兩條板凳和五件衣服”“一副銀耳環(huán)和一支裹金的銀簪”,他們銀兩照收,全不顧一個貧弱者的生死存亡。
藝術(shù)特色:強烈的對比映襯手法
8《一件小事》
故事情節(jié):小說以先進人稱的口吻,敘寫了知識分子身份的“我”雇用了一人力車夫,車夫無意中碰倒了一老女人,責任大多在對方,但車夫卻堅持放下車子,扶起那個老女人,并走向警所。“我”從車夫的行為中深深感到了車夫的偉大及自己的渺小。
主題思想:作品描寫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五四運動時期能有如此認識是很不尋常的,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車夫的負責任和我的自私產(chǎn)生了強烈的對比,增加了我的渺小感,凸顯出車夫的偉大。
藝術(shù)特色:本篇的寫作特點,一是運用對比手法,將車夫和“我”對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態(tài)度進行對照,顯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襯出車夫光明磊落,敢做敢當,關(guān)心別人的高大形象。這種對比的妙處在于以間接而含蓄的筆墨突出勞動者的淳樸無私。一是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本篇好似一幅速寫畫,又近于當代的“小小說”,短小精悍,清新可人而意味深長。
9《阿Q正傳》
故事情節(jié):《阿Q正傳》是《吶喊》中的名篇。 阿Q,姓名籍貫不詳,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對受居民尊敬的趙太爺和錢太爺獨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闊”,就是想“兒子會闊多了”,他總能在精神上獲勝。被王胡揍了一頓,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著“兒子打老子”便忘卻了,調(diào)戲守小尼姑更覺晦氣全消。但這卻勾起了他的欲望,盡管嚴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壓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對吳媽叫著“我和你困覺”,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頓,隨即生計又成問題,于是打定進城。回來曾獲得村里人一時的敬畏,但人們探聽底細后又對他“敬而遠之”。得知革命黨進村,本是“深惡痛絕”,但一看舉人和村里人都怕他們,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直到作為搶劫嫌疑犯而被捕,被當做替死鬼被殺,還在死前表演了他較后的精神勝利法,大唱“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城里依然如故,掌權(quán)的還是原班人馬,舉人還在追求陳年老租,依然看客如云,只是審問的跪改為站,處決的砍頭改為槍斃。
主題思想:小說深刻地表現(xiàn)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則是這種國民性弱點的集中體現(xiàn)。阿Q的悲劇指出了那個社會只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是覺醒過來,為建立新的生活而奮斗,二是繼續(xù)進行自我欺騙直到較后的滅亡。
人物形象:阿Q這個形象令人既同情又痛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既喪失了做人的人格、尊嚴,如不能姓趙,否則便挨打。又是一無所有的,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給人打零工為生。他在失敗、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xiàn)實,不敢承認自己失敗,而是用虛假的勝利在精神上自我安慰,自我麻醉,阿Q盡管“合乎圣經(jīng)賢傳,嚴守男女之大防”,但有時也欺負更弱者,明里、暗里地耍流氓,調(diào)戲婦女。
革命的消息傳到未莊,他覺得“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因此“深惡而痛絕之”。當決定“投降”革命黨之后,酒后土谷祠做夢的描寫則集中表現(xiàn)了他對革命的無知,尤其是他喊出的“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歡喜誰就是誰”的“革命”口號,更使其狹隘自私、愚昧落后的特點暴露得一覽無余。
他的“精神勝利法”是整個國民的劣根性的集大成。他麻木,愚昧,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自欺欺人。而到較后,阿Q竟被枉殺,以被錯殺而結(jié)束了他短暫而不幸的一生。
趙太爺:兇惡的狼性和卑屈的奴性合為一體,狡猾善變而又頑固守舊,貪婪、吝嗇。這類人物有《阿Q正傳》里的舉人老爺、趙太爺,《風波》里的趙七爺?shù)取S腥さ氖,這些人大多姓“趙”,因此分辨起來非常容易。他們,有財產(chǎn),地位高,說話牛,一般老百姓見到了都覺得氣短!栋正傳》里的趙太爺說話兇狠,“你敢胡說!我怎么會有你這樣的本家?你姓趙么?”“你怎么會姓趙!——你哪里配姓趙!”。他們是封建統(tǒng)治社會頑固的維護者和捍衛(wèi)者,是典型的封建衛(wèi)道士。
假洋鬼子:假洋鬼子是地主階級家庭出身的資產(chǎn)階級投機分子的形象。一個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和地主階級封建思想的混血兒式的革命黨人的形象。
趙秀才:接受正統(tǒng)封建教育成長起來,封建統(tǒng)治的堅決維護者。從本質(zhì)上來說,假洋鬼子和趙秀才是一樣,都是利用革命風潮為自己爭取利益的小人,都是造成阿Q悲劇結(jié)果的罪魁禍首,是封建勢力的代表。
王癩胡、小D: 壓迫下的扭曲者。一個以丑為美,一個怯懦頑固。他們是社會較底層的人,不受人尊敬,生活或低級趣味或飽受欺凌,并好靠欺負與自己同等地位的弱者獲得自尊與滿足感。
吳媽:喜歡搬弄是非,是一位麻木自私、缺乏同情心的看客。
弱者:小尼姑、老尼姑飽受欺侮卻默默承受,毫不抵抗,她們也是生活在社會底層不受尊重的人。
藝術(shù)特色:
、偎囆g(shù)描寫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將阿Q放在未莊這樣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從而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產(chǎn)生和滋長找到了合適的土壤。
②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關(guān)于阿Q的形象畫即是突出的例證之一。又如趙府點燈的描寫,出現(xiàn)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趙太爺?shù)牧邌葚澬〉男愿褚粚由钜粚拥貜娜齻“例外”里反映出來。
、蹚娏业呐信c諷刺特色。④語言詼諧幽默,描述沉重現(xiàn)實。
10《端午節(jié)》
故事情節(jié):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農(nóng)歷節(jié)日,據(jù)說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本文以端午節(jié)為題。方玄綽是政府官員兼教員,他的口頭禪是“差不多”,但他的“差不多”一說挾帶私心,但偏要戴上憂國的花環(huán)。政府拖欠教員的薪水,方玄綽因為有官俸支撐著,暫不缺錢,便絕不索薪,而且還覺得索薪行為欠斟酌?梢坏┙(jīng)濟拮據(jù),他也贊同索薪了。他口頭上責備太太提出的買彩票“無教育”,但對“頭彩幾萬元”的廣告也是動心的。
主題思想:《端午節(jié)》就是魯迅先生運用輕松幽默的方式對“方玄綽”這類表面上進步,骨子里落后的舊知識分子的辛辣諷刺。或許這就是魯迅要批判的國人思想上的愚昧與懦弱,社會上太多對喜歡空發(fā)牢騷而不做實事的人,這樣就形成了面對不公平的事,不敢也不能去糾正,造成整個社會風氣的敗壞,做為民族脊梁的知識應(yīng)該擔到起呼喚全民覺悟的重任。
人物形象:《端午節(jié)》塑造了一個懦弱、自私、一味逃避現(xiàn)實,表面上進步,骨子里落后的舊知識分子"方玄綽"的形象。
方弦綽是“這些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的事物,總是喜歡在過去的世界里思考問題的人物代表。”
(1)從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僅棲身于高等學府,喜歡發(fā)發(fā)奇談怪論,而且又混跡于官場,扭扭捏捏地做個政府的小官。這個知識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說話做事充滿矛盾。
(2)從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但骨子里淺薄、市儈,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長”,在社會上是袖手旁觀,靜觀待變的“看客”,是個披著新衣的舊式文人。
藝術(shù)特色:魯迅在這篇小說中采用的是輕松、幽默的諷刺筆調(diào)。通過描寫方玄綽的行為、語言和心理,讓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來使讀者發(fā)笑、沉思。
11《兔和貓》
故事情節(jié):三太太買了一對白兔,養(yǎng)在后院里,非?蓯郏痪眠生了小兔子?尚⊥米訁s被大黑貓吃掉了。
主題思想:這篇小說帶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兔子和黑貓為對象,抒發(fā)了自己的愛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惡兇惡的大黑貓,并由此影射社會現(xiàn)象,從而更加反襯出代表黑暗勢力的大黑貓的兇殘,和作者對其的憎惡之情。
魯迅由小白兔死在大黑貓的爪下,聯(lián)想到那膏于鷹吻的鴿子、在奔跑的馬車下軋死的小狗以及一切在生物史上不著一些痕跡,人不知鬼不覺地斷送生命的弱小者,這些都觸動著作者的感情。魯迅熱愛生命,同情、扶持弱小者并甘愿為之報仇、抗爭的思想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這正是魯迅的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
12《鴨的喜劇》
故事情節(jié):這是一篇帶有紀實性色彩的小說,作者與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在北京有過一段交往,本篇即以此為素材!而喌南矂 分饕v述的是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居住在北京。他覺得十分無聊,寂寞,便托人買了一些蝌蚪兒,待它們長大后就可以聽到交響曲般的“蛙鳴聲”。當他從孩子口中得知“他們生了腳了”,“他便高興的微笑道”。然而,他又買了四只“誠然是可愛,遍身松花黃”的小鴨。小鴨固然可愛,但它們在游泳的時喉,“吃掉”了河中愛羅先珂的蝌蚪。使他夢寐以求的“蛙鳴交響曲”就這樣破滅。事后,他帶著遺憾離開了“沙漠”般的北京。
主題思想: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愛羅先珂對世界充滿愛心,那是一種博大的愛,他愛一切生物,愛充滿活力的生命,愛歡樂的世界,但世界并非盡如人意的。作者通過鴨的喜劇——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劇,提示了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生命現(xiàn)象所折射出的社會現(xiàn)象,委婉的表達了人間不可能無所不愛,唯有反抗強暴,才能保護弱者的思想。
13《故鄉(xiāng)》
故事情節(jié):“我”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故鄉(xiāng)。眼前的故鄉(xiāng)蕭條冷瑟,與“我”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截然不同,令我大為失望。我見到了童年的伙伴閏土,但眼前的閏土衰老遲鈍,跟我也十分的生疏,與童年時聰明伶俐可愛的閏土判若兩人。他已經(jīng)被多子、饑荒、苛稅、兵匪的生活剝蝕了所有的靈氣。“我”還遇見了從前買豆腐的美名為“豆腐西施”的楊二嫂,但她已經(jīng)被生活打磨得瘦如圓規(guī),尖刻世故。“我”帶著失望,悲傷而又充滿期待的心情離開了故鄉(xiāng)。
故事情節(jié)的三個階段: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 (2)三幅故鄉(xiāng)畫面: ①回憶中的故鄉(xiāng)——優(yōu)美動人; ②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荒涼冷落; ③理想中的故鄉(xiāng)——令人神往。
主題思想:小說通過“我”回故鄉(xiāng)的活動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與剝削之下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生活痛苦的現(xiàn)實;揭示了封建傳統(tǒng)觀念對勞苦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人物形象:
1.閏土:少年閏土月夜看瓜刺猹,裝弶逮鳥,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是兒時“我”羨慕向往的英雄。二十年后,苦難的生活使他變得呆滯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jīng)變作灰黃”,他那“紅活圓實的手”,已變得“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更可怕的是他內(nèi)心的變化,他見了久違的“我”,以“老爺”稱呼;面對苦難的現(xiàn)實,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壓下艱難地掙扎著的中國廣大勞苦民眾的代表。
2.楊二嫂:二十年前的楊二嫂年輕美麗,因此她的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人稱“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顴骨,薄嘴唇”的“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變得自私、尖刻、貪婪、勢力,愛搬弄是非愛嘮叨,想方設(shè)法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楊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3. “我” :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的形象。
“我” 小說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絕不要等同于作者。“我”漂泊在外,對故鄉(xiāng)一直懷著美好的回憶,看到故鄉(xiāng)衰敗、冷漠的現(xiàn)實,深感悲哀、失望,但內(nèi)心深處,還有著對故鄉(xiāng)美好未來的憧憬。“我”對閏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表現(xiàn)了“我”對勞苦人民的同情與愛,對等級觀念的否定。
藝術(shù)特色:對比、反襯 如將眼前蕭條破敗的故鄉(xiāng)和想象中美麗的故鄉(xiāng)進行對比,人物形象描寫的對比,閏土和“我”的關(guān)系與水生和宏兒的關(guān)系的對比。
14《社戲》
故事情節(jié):作者以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經(jīng)歷為依據(jù),用先進人稱寫了“我”20年來3次看戲的經(jīng)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課文節(jié)選的是看社戲部分。課文記敘“我”少年時代在平橋村夜航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經(jīng)歷。
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看社戲前的波折(詳寫)――夜航去看社戲途中(詳寫)――趙莊看社戲(詳寫)――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六一公公送豆。
主題思想: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nóng)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nóng)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作者對這樣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現(xiàn)在”,也念念不忘。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晚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這只是過去那段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標志。在成人煩惱的生活中,這樣的標志在人的記憶里越發(fā)清晰,指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人物形象:
熱情的童年伙伴:如雙喜、阿發(fā)、桂生等。這些小伙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友愛熱情。“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切地為“我”買豆?jié){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fā)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無私品質(zhì)的突出表現(xiàn)。
雙喜是小伙伴中“較聰明的”,他的性格表現(xiàn)得也較為突出:他心細如發(fā),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回程時大家偷阿發(fā)家的豆,雙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xiàn)了他善于為他人著想的好品質(zhì)。
淳樸鄉(xiāng)民:
以六一公公為代表。六一公公對于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yīng)該的”,他并不是吝嗇的人;后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xiàn)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xiàn)了他的厚道的農(nóng)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優(yōu)秀學生”之類的話(就像今日夸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只不過是當時的時尚風氣而已,有人據(jù)此批評六一公公受封建禮教影響,就有些偏頗了。
藝術(shù)特色:細致傳神的景物描寫,文約意深、簡筆傳神的語言風格。
點擊觀看視頻高考名著學習之《吶喊》
獲取高考名著完整版課程方法:
1.點擊鏈接:https://jinshuju.net/f/4gbtpW ,填寫姓名、電話信息后即可跳轉(zhuǎn)百度云盤地址,免費獲取。
2.想要完整版高考名著知識點,請點擊加入【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 ,并直接向管理員“小康康”索!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會不定期免費發(fā)放學習資料,高中以及高考政策等相關(guān)消息,請持續(xù)關(guān)注!
相關(guān)推薦:2019年北京高考語文名著《論語》專項
愛智康高中教育頻道為大家分享的2019年北京高考語文名著《吶喊》專項到這里就結(jié)束啦,有關(guān)北京高考模擬診斷考前輔導及考后規(guī)劃的課程,請直接撥打免費咨詢電話:!2019年高考距離大家越來越近,同學們一定要把握現(xiàn)在,有困難克服一下,拿個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