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上海

課程咨詢: 400-810-2680

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獲取驗證碼

請選擇城市

  • 上海

請選擇意向校區(qū)

請選擇年級

請選擇科目

立即體驗
當前位置:北京學而思1對1 > 高中教育 > 高中地理 > 正文
內容頁banner-1對1體驗

2019通州區(qū)高三一模地理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9-02-21 16:15:03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2019通州區(qū)高三一模地理試題及答案解析!地理是一門充滿魅力的學科,它可以帶你了解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你喜歡它嗎?時光飛逝,轉眼間,2019年的一模診斷已經(jīng)結束了,大家迎來了出成績的日子,你考的怎么樣呢?下面是2019通州區(qū)高三一模地理試題及答案解析!同學們,加油啊!

 

 

想要了解2019年高考一模試題的相關資料,請點擊加入【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 ,并直接向管理員“小康康”索!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會不定期免費發(fā)放學習資料,高中以及高考政策等相關消息,請持題目,續(xù)關注!

 

  2019通州區(qū)高三一模地理試題及答案解析

 

暫未公布

2019通州區(qū)高三一模地理試題及答案解析暫時沒有公布,診斷結束后,會先進時間分享給大家,所以大家要時時關注哈!

 

獲取試題完整版的方法:

 

1.點擊鏈接:https://jinshuju.net/f/GFUoec ,填寫姓名、電話信息后即可跳轉百度云盤地址,免費獲取。

 

2.想要完整版2019北京通州區(qū)高考一模地理試題及答案解析,請點擊加入【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 ,并直接向管理員“小康康”索!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會不定期免費發(fā)放學習資料,高中以及高考政策等相關消息,請持題目,續(xù)關注!

 

 


  2019高考地理知識點必修一第二章

 

  2.1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huán)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huán)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


  結合成單質或化合物


  礦物:巖石構成的的較基本單元,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等


  積聚巖漿巖:有侵入巖和噴出巖兩種形式,典型的侵入巖:花崗巖;噴出巖:玄武巖


  巖石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guī)r,頁巖,砂巖,礫巖等)


  變質巖:由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如大理巖、石英巖、板巖


  (2)


  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的巖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huán)。需注意巖石轉換過程中(箭頭)作用的名稱。推動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能量: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地球內能)


  地殼物質的循環(huán)


  沉積巖


  2.2地球表面形態(tài)


  一: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地球內能)和外力作用(主要為太陽能)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屬于外力作用。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全球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可劃分為六大基本板塊(名稱與分布)。


  (2)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3)板塊張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塊碰撞擠壓,常形成海溝和造山帶,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或海溝-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由于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變形一褶皺,變位一斷層)


  三:火山、地震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


  火山、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放形式,也是內力作用的具體表現(xiàn),火山爆發(fā)常形成火山錐、火山口等;地震發(fā)生時,地殼會出現(xiàn)斷裂和錯動。


  四、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風化、侵蝕及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


  2.3大氣環(huán)境


  一、大氣垂直分開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二、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于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云層、塵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強。例多云的白天溫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等。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①地面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增溫,產生地面長波輻射②大氣中的CO2和水汽強烈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而增溫③大氣逆輻射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3影響地面輻射大小(獲得太陽輻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緯度因素,太陽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導致地面受熱面積和太陽輻射經(jīng)過大氣層的路程長短,是影響的主要因素,同時,它的大小受下墊面因素(反射率)和氣象因素等的影響。


  三、全球大氣環(huán)流


  (一)熱力環(huán)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較簡單的形式。


  地面間冷熱不均是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水平氣壓差是大氣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高空風: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風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風:受摩擦力影響,風向斜穿等壓線,指向低氣壓。


  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


  地轉偏向力: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在風向右側,南半球在左側),只改變風向,不影響風速。


  摩擦力:與風向方向相反,既減小風速,又改變風向(摩擦力越大,風向與等壓線夾角越大)


  風力(風速):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風(力)速越大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名稱與位置,注意各風帶的風向,氣壓帶成因(熱力或動力原因)。


  (四)氣壓和風帶的移動: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對于北半球來說,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由于海陸間熱力性質的差異,破壞了氣壓帶風帶的連續(xù)分布,使得北半球氣壓帶呈斷塊狀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亞洲低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壓);1月前后,北半球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亞洲高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壓)。


  2.4水循環(huán)和洋流


  一:水循環(huán):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huán)節(jié)連續(xù)運動的過程。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包括海陸間大循環(huán)、內陸循環(huán)、海上內循環(huán)


  主要環(huán)節(jié):包括蒸發(fā),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分地表和地下徑流)等。


  意義:①聯(lián)系四大圈層,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塑造地表形態(tài)②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維持全球水的動態(tài)平衡③更新陸地水資源。


  人類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范圍的蒸發(fā)、降水環(huán)節(jié)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中低緯度海區(qū),副熱帶環(huán)流:


  北半球:順時針旋轉大陸東岸為暖流


  南半球:逆時針旋轉大陸西岸為寒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副極地環(huán)流:逆時針旋轉。大陸東岸為寒流


  大陸西岸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自西向東流,順時針;冬季自東向西流,逆時針


  西風漂流:自西向東環(huán)繞南極洲一周


  2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同一緯度地區(qū),暖流經(jīng)過的海區(qū)溫度比較高,降水較多。西歐地區(qū)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


  氣候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同一緯度地區(qū),寒流經(jīng)過的海區(qū)溫度比較低,降水較少。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huán)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形成的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北海漁場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漁場:秘魯漁場


  海洋環(huán)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的速度,但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1自然地理環(huán)境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類圈組成的有機整體。自然地理環(huán)境五要素:氣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體性: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表現(xiàn):①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發(fā)展的,每一個要素都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包括對其他地區(qū)的影響)。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陸地疏松表層。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屬性。


  成土母質: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礦物養(yǎng)分的較初來源。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均有重要影響(繼承關系)。


  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和強度。如:中等水熱條件下,土壤有機質積累較多。(溫帶半濕潤環(huán)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較肥沃的土壤);通過影響巖石的風化過程、地貌形態(tài)以及生物的活動,間接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fā)育。如:濕熱條件下風化殼較厚,土壤層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條件下,風化殼薄,土壤層也薄。


  生物: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土壤形成過程中較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沒有生物的參與(生物循環(huán)),就不會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質→低等植物生長→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長→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機質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帶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質遷移速度快,難發(fā)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質的侵蝕速度慢,穩(wěn)定的氣候生物條件發(fā)育深厚的土壤。陽坡:溫度條件好,但蒸發(fā)旺,水分較差,陰坡反之。


  人類活動:積極影響—改造自然土壤為各種耕作土壤;消極影響—土壤退化(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環(huán)境的整體性要求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時,要有綜合的考慮和對策。


  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


  1自然帶:自然屬性相一致的條帶狀區(qū)域。地域分異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自然帶的分布:以氣候類型定自然帶。

1.點擊鏈接:https://jinshuju.net/f/GFUoec ,填寫姓名、電話信息后即可跳轉百度云盤地址,免費獲取。

 

2.想要完整版2019通州區(qū)高三一模地理試題及答案解析,請點擊加入【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 ,并直接向管理員“小康康”索!愛智康高中交流福利群會不定期免費發(fā)放學習資料,高中以及高考政策等相關消息,請持題目,續(xù)關注!

 

  相關推薦:2019豐臺區(qū)高三一模地理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9北京高三一模診斷時間安排

       2019北京11區(qū)高考一模試題及答案解析大匯總

 

 

  愛智康高中教育頻道為大家分享的2019通州區(qū)高三一模地理試題及答案解析到這里就結束啦,有關北京高考一模考前輔導及考后規(guī)劃的課程,請直接撥打免費咨詢電話:!2019年高考距離大家越來越近,同學們一定要把握現(xiàn)在,有困難克服一下,拿個好成績。

文章下長方圖-高三一輪復習史地政資料
立即領取中小學熱門學習資料
*我們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電話聯(lián)系
側邊圖-寒假1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