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初一孩子學習情況分析!進入初中,課程增加,書變厚了,功課量大。各科都有較高要求。新鮮感很快就會被“課業(yè)負擔”代替,顯得眼花繚亂,甚而手忙腳亂。下面為大家分享初一孩子學習情況分析!
初一孩子學習情況分析
一、心理特點
1、學習遭受挫折導致畏難情緒
進入初中,課程增加,書變厚了,功課量大。各科都有較高要求。新鮮感很快就會被“課業(yè)負擔”代替,顯得眼花繚亂,甚而手忙腳亂。一掃往日無憂無慮的快樂,多了幾份郁悶和焦慮。
在小學階段成績比較優(yōu)秀的孩子,對初中的學習成果期望值往往較高,如果開頭不能盡快適應,受到挫折就會影響學習的信心。針對不同的孩子,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告訴子女中學階段的學習特點和方法,較重要的是學會聽課和主動預習、及時復習。
2.告訴子女必須全力以赴,勤奮、扎實,隨意、散漫,靠小聰明是少有不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3.加強方法輔導,特別是不同學科的學習特點,如語文堅持練筆,數學解題嘗試舉一反三,英語的聽力、閱讀訓練等,訂閱相關書報雜志獲取方法指導是好一個好辦法。
4.不要太看重診斷分數,不同試題的分數沒有可比性,偶爾沒有考好,也不能喪失自信心。要鼓勵并幫助孩子分析錯例原因,既而發(fā)現學習或診斷中的缺陷。
2、不善處理人際關系導致行為障礙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如果家境較好而且父母又比較嬌慣,或自認為長得好看,或家長跟老師的關系比較密切,這樣的孩子往往有很強烈的優(yōu)越感,凡事都以我為中心。但班級是一個集體,唯我獨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來自同學的不買賬和老師的批評。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可能會形成孤芳自賞,遠離集體,甚至會激化矛盾,打架鬧事,可見學會與同學相處十分重要。我們希望家長能堅持教育子女以“寬容、互助、自省、交流”處理好同學關系,以期培養(yǎng)一種合作意識,樹立一種團隊精神,協(xié)助班主任營造一個良好的班級大家庭氛圍。要提倡自我批評、團結互助、得理讓人和誠實守信的良好品德,這會使人受益一生。與教師相處,大部分孩子陽光自然,懂禮貌、善交流,也有比較內向的,不與老師多話,把自己裹的很緊。這類孩子可能有一定的自卑感或受到過老師不當批評指責,我想說,有自卑感的人其實大多數較優(yōu)秀,只是有某種心理暗示他不要出頭顯露自己。我還想說,教師有時也被情緒左右,批評孩子時,事實不清,道理不透,處罰過當。當然教師要主動關心有交往障礙的孩子,糾正自己工作失誤,但家長的思想疏導其實更重要。因為您比我們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誘因,比我們更清楚孩子對老師的不滿。我們要肯定孩子的長處,比如他可能板報出的不好,但勞動很認真。
要肯定教師的批評動機是關愛、是期待。促進其大膽與老師交流,這樣就可以消除誤會,緩解孩子的焦慮。因為教師工作繁雜,難免有疏漏或不當,家長應給予理解和支持。
其實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人的幸福感很多時候并不來源于財富或功名,而是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會共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會為你的子女營造一個沒有暗礁的心靈大海,搏擊知識海洋的風帆也將駛得更輕快。
3、叛逆心理導致放縱情緒
小學階段,教師和家長都保持著相當的權威,而進入中學,由于孩子的獨立性增強,都會有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錢和時間,能部分參與大人的活動。而有些孩子有時會錯誤地理解這種民主,會漸漸滋生叛逆心理。從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在出勤、衛(wèi)生、課堂紀律、功課、預習、復習等環(huán)節(jié)出現漏洞。教師同樣的要求,可在不同孩子身上的效果大相徑庭,如同樣要求誠信診斷,但有人考場作弊;同樣布置衛(wèi)生掃除,有人中途溜掉;同樣要求完成功課,有人抄襲、有人拖欠。這就不能不反思我們家庭教育的差異。任何時候,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都是大樹的根,而學習成績只是樹葉、花果。只有根深,才能葉茂,才有果實?疾鞂W習好的孩子,幾乎無一例外。因此,重視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才是育人的根本。我想,孩子在真正成熟之前,家長還是要保持適度的權威,要立規(guī)矩、要真督促、要適度的饑和寒。我們反對棍棒教育、反對賄賂孩子、反對盲目家教輔導。
二、教育對策:
根據以上特點,我們認為七年級的教育重點是行為習慣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具體講,前者抓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使孩子從初中開始就有一種良好的習慣與品行;后者抓好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情感的培養(yǎng),使孩子養(yǎng)成嚴謹治學、自主學習、有效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掌握基本的學習環(huán)節(jié)與學習方法,逐步實現“會學”的目標。為此,我們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注意中小學銜接,抓好適應與過渡。
(1).指導孩子主動熟悉環(huán)境。孩子從小學到中學,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在學習方面,同學是新的,老師是新的,教材也是新的。課程門類由小學的幾門增加到十幾門,難度大了。在管理方面,逐漸由保姆式過渡到自控式,較后達到孩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這些變化,都對孩子的適應能力構成考驗。有的同學會出現暫時的不適應。因此,家長要配合老師,多關心孩子,多支持學校讓孩子盡快適應環(huán)境開展的各種活動,促進孩子在新環(huán)境中繼續(xù)進步。
(2).引導孩子激發(fā)新的學習動力。學習要有動力,有了動力才能主動學習,否則就是被動學習。小孩子升入初中以后,面臨著一個新的學習動力再激發(fā)問題。當然,大多數同學都是充滿對中學的向往,懷著強烈的積極向上的愿望進入初中的,但是在初中學習比小學學習大得多的困難面前,能否繼續(xù)勇往直前呢?另一方面,還有部分同學是沒有經過認真思考進入初中的,思想松懈,缺乏緊迫感,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動力。因此,老師和家長要共商良策,千方百計激勵孩子產生新的學習動力。要加強學習目的和學習態(tài)度的教育,要幫助孩子確定新的奮斗目標。既要有學習的整體目標,又要有各學科的單項目標。不但要幫助孩子樹立目標,而且還要幫助孩子制定實現目標的具體計劃和措施,并督促孩子落實計劃,變奮斗目標為實際行動,讓孩子的奮斗目標不斷地激勵他努力學習。
2.注重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訓練。
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教育家葉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良好習慣”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教育概念。習慣并非先天遺傳,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獲得的。七年級教育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生活品質和良好的學習品質。具體講應培養(yǎng)哪些主要的良好習慣呢?概括起來主要有熱愛勞動,學會做事的習慣;文明守紀,學會做人的習慣;勤儉樸實,學會生活的習慣;講衛(wèi)生、勤鍛煉,學會健體的習慣;勤奮刻苦,學會學習的習慣(包括自習預習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積極思考的習慣、善于提問的習慣、仔細審題的習慣、獨立功課的習慣、復習歸納的習慣、客觀評價的習慣等)。
3.注重科學學習方法的養(yǎng)成訓練。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引導孩子轉變學習方式。不會學習的人,就是新時期的文盲。要轉變孩子學習方式就必須關注孩子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孩子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掌握方法的過程。因此,我們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讓孩子學會知識,提高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如何獲取這些知識的方法,較終達到會學、會求知,這是我們教師、家長教育孩子的著力點,是教學的核心。既要幫助孩子撐握一般的學習方法,又要引導孩子尋找適合自己個性的學習方法。教育幫助七年級孩子首先掌握學習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制定計劃——自學預習——專心聽課——及時復習——獨立功課——解決疑難——歸納小結——課外學習。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尋找適合自己個性的學習方法。
4.轉變觀念,注重家庭教育。
(1).營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環(huán)境。家庭和睦,是良好家庭環(huán)境的基本因素。如果一個家庭成員關系緊張,吵鬧不斷;或者一個家庭有不健康人際交往,變成了低級趣味場所,那么將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嚴重干擾孩子的正常學習。其次家庭所有成員無論是在工作、學習、生活等各方面要以身作則,力爭成為孩子的表率。
(2). 轉變家庭教育功能觀,注重教育方法。
先進,要從強求孩子“成龍”到先讓孩子成人。家長應該注重孩子成才,但首先是成人,而不應顧此失彼,F在家庭教育的突出問題在于不切實際地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一個勁地把培養(yǎng)目標定在不切實際的高度。教育孩子必須從基礎抓起,首先要養(yǎng)成做人較基本的素質,在此基礎上再謀求發(fā)展。因此,我們的家長首先要調整好心態(tài),要用一顆平常心來了解孩子,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來要求孩子,切忌拔苗助長,要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遵循孩子成長規(guī)律,讓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第二,要從孩子的生活服務到生存指導。現在家庭教育的一個共同誤區(qū)就是對孩子過度的服務,過度的溺愛,注重了對孩子的衣食住行無微不至的關懷,而忽視了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其結果是孩子一旦離開了家庭的依托,就無所適從。因此,家長要做孩子生存能力培養(yǎng)的導師,從日常生活指導開始,讓孩子學會基本的生活能力,學會起碼的自我服務。
小編推薦:
愛智康初中教育頻道為分享的初一孩子學習情況分析到這里就結束啦,更多有關初一年級各科輔導的課程,請直接撥打免費咨詢電話:!學習靠的是平常的日積月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要加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