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課程還可獲贈免費的學習復習診斷
粗心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是一個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問題。馬虎的原因和表現是不同的,改善方法當然也是不同的。
一、如果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都有馬虎,追究孩子粗心的根源,主要可以歸為兩點:一種是"氣質"原因,孩子在小時候"感統(tǒng)協調"的訓練太少,導致孩子"感統(tǒng)失調",主要表現為眼、耳、手、腦不易協調,漏聽、漏看、漏寫、漏記等,在生活和功課方面丟三落四;另一種是"心理"原因,孩子對事物的認識不上心、不重視,主要表現為喜歡的事情特認真,毫不馬虎。不喜歡的事情,就大概齊,不求優(yōu)秀。這兩種不同的原因,要有不同的對待方式。
對待先進種"感統(tǒng)失調",一般來說,是小時候我們對孩子"觸覺、聽覺、視覺"以及助力反應的訓練不夠,導致孩子的感官不協調,眼里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到寫到紙上,中間轉換有缺失或者異變。這種情況,孩子在12歲之前,還可以進行訓練,進而改變。具體的訓練方法,家長可以上網搜索,根據孩子失調的重點方面,有目的的訓練。多數訓練是通過運動(如平衡訓練)、音樂(如彈琴訓練手眼耳腦的協調和助力反應)等來實現的。
除此之外,家長要有這方面的認識,平時有意識地幫助孩子改善。比如家長訓練孩子口耳腦(聽說想)的協調,可以用傳話、復述等來訓練;手眼協調,可以讓孩子指讀文字;還有擁抱、撫摸等,游泳、球類運動等,喚醒孩子的觸覺。在感統(tǒng)協調方面,家長千萬別大意,它對孩子的影響不僅在學習上,今后的生活也有影響。
對待第二種"不上心、不重視",這個提醒有用,但是提醒過多了孩子就麻木了,沒有反饋了。改善的方法,是喚醒孩子的"興趣"、讓他體會到"成就",讓他意識到"責任"。一旦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他在這方面覺得有責任,或者體會到成就感,他就會很用心,把這件事做好。要想讓孩子有改善意識,我們變通一下,就是把"提醒"變成激勵,先相信和鼓勵孩子能做好,再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些讓他有興趣、有成就的場景(比如家人口算比賽、24點,甚至打牌讓孩子勝出),即使給孩子正反饋。還可以利用老師的力量,比如老師表揚和夸獎孩子,對孩子合理的要求,和孩子關系很好,等等。這些,都有助于孩子心態(tài)的改變。
小一至小五年級期末試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