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上周末,北京市“小學”特長生集中報名。按照全市要求,今年“小學”特長生招收比例要降至5%以內。雖然本市仍要求各校招生項目和數量要向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傾斜,但由于招生比例壓縮,部分初中為了保持既往的文藝、科技、體育優(yōu)勢項目,無奈砍掉書法、面人等傳統文化特長項目。
多區(qū)書法特長名額“瘦身”
在不少家長看來,“特長”是合法“”的機會之一,自然不能放棄。
雖然上周六陰雨連綿,氣溫驟降,但仍有很多家長趕到學校為孩子報名,參加特長生招生。
首都師范大學附中今年招收舞蹈、管樂、書法等特長生18人,只招1人的書法(軟筆)項目短短幾個小時就吸引了130余人報名。“太難了,太難了!”一位家長聽到報名人數,頓時有些灰心。
家長們之所以會扎堆兒報名,一方面是因為首師大附中是學校,家長們希望孩子能夠以“特長生”身份名正言順地“擇”校;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今年招收“書法”特長的學校有所減少,家長的選擇余地縮小。
據不完全統計,海淀區(qū)今年招收書法特長生的中學有6所,比去年減少兩所;西城區(qū)今年招收書法特長生的中學有兩所,比去年減少了1所。不僅如此,還有的學校將書法和繪畫合為“書畫”項目招收特長生,希望借“書法”特長躋身學校的機會大減。
傳統文化項目成“雞肋”
不僅僅是“書法”被砍。記者對比今年和去年的招生簡章后發(fā)現,像育英中學的“泥塑”、北師大三附中的“剪紙”、首師大附中的“面人”、四中的“書畫”等特長項目都已被砍。
原本要求傾斜的傳統文化項目緣何被砍?據業(yè)內人士分析,特長生招生比例進一步壓縮是主要原因。
去年,本市“小學”特長生招收比例為5%,但這是全市平均后的要求,不排除城區(qū)特長生招生比例略高,郊區(qū)特長生比例招生略少的現象。今年,本市要求各區(qū)都必須將特長生招生比例控制在5%以內。
既要壓縮規(guī)模,又不希望原本具有的文藝、科技、體育特長優(yōu)勢項目受損,各校就只好拿剛設立不久的傳統文化特長項目“開刀”了。
業(yè)內人士直言,在有些學校眼中,傳統文化特長項目漸成“雞肋”,這些項目沒有全市性的比賽,很難為學校名氣做出貢獻,同時學校也缺少培養(yǎng)相關傳統文化的氛圍。今年壓縮特長生招生規(guī)模,正好砍掉這些“雞肋”項目。
傳統文化需傳承忌功利
其實,在很多家長心中,培養(yǎng)孩子傳統文化特長也不是為了傳承,僅僅是為了上學。
一位家長告訴記者,他的兒子三年前開始學習書法,目前已達到“軟筆四級”“硬筆六級”,在全市的書法比賽中也拿過先進名。這位家長原本認為兒子憑借“書法”特長上學校十拿九穩(wěn),突然聽說“書法”項目被砍,頓時上了火。好在孩子小時候學過唱歌,他又花2000多元現請來一位聲樂老師為孩子補習一周,改報聲樂。
傳統文化特長項目遭砍,有的家長抱怨“不公平”,他們認為,每年出臺的政策應該保持一定的延續(xù)性,這樣才不會導致大家臨陣抓瞎。
有的家長認為,特長生招生向傳統文化傾斜,是為引導孩子和家長更多地關注我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yǎng)孩子們的興趣,從而達到傳承目的。業(yè)內人士直言,傳承傳統文化切忌功利,真正想讓孩子受傳統文化熏陶的家長,是不會以培養(yǎng)特長入學為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