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課程還可獲贈免費的學習復習診斷
對各學段畢業(yè)班的孩子來說,寒假過后的新學期開學就意味著“入學”進入了較后的攻堅階段。究竟是讓孩子就近選擇公辦學校就讀,還是拼一拼往熱門的民辦初中擠,成了很多人不得不面對的艱難選擇。家長們疑惑,怎樣的學校才是真正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是不是只有早早未雨綢繆,才能讓孩子有底氣應對將來愈加激烈的競爭。
家長觀點
“加壓”或“減壓” 不再盲目跟風
期待“鯰魚效應”
雖然兒子今年只有四年級,但家住黃浦區(qū)的姜女士已經(jīng)開始為明年的入學問題傷腦筋。她的目標是區(qū)內一所知名民辦初中,覺得“男孩子,壓力大點有好處”。
姜女士回憶,兒子讀小學以前,自己堅定地奉行“快樂學習”準則。因此,她讓兒子在日常生活中隨意地認字之外,幾乎沒有額外的課外輔導班經(jīng)歷。幸運的是,姜女士戶籍對口的小學也算是區(qū)內學校,兒子順利地進了該校。進去以后才發(fā)現(xiàn),班上“牛人”無數(shù)。有女孩一進校就能寫一手工整的鉛筆字,有男孩在幾年中小學數(shù)學邀請賽屢屢摘金奪銀。雖然姜女士對這些家長的高壓政策不以為然,也感受到不小壓力,但她也感到“鯰魚效應”帶來的好處。在這樣一個高手如林的環(huán)境,促使自己始終盯緊孩子不能掉隊。她覺得,兒子天資不錯,性格大大咧咧,如果能通過未來一年的努力拼進學校,新環(huán)境里,又會有新的“鯰魚”讓兒子更加努力。
著重能力培養(yǎng)
“能給予孩子發(fā)展空間。”這是“我們近距離”論壇網(wǎng)友高先生對好學校的定義。“民辦學?偸且嫉,但即使進普通公辦學校我也相信孩子能取得成績。”他給讀小學的兒子報的且堅持至今的興趣班只有兩個——機器人和剪紙。他認為,一技之長或許比學校的經(jīng)歷更重要,孩子在機器人活動中培養(yǎng)出的觀察能力、對圖形的敏感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可以讓孩子受用一生。
老師建議
沒有十全十美學校 只挑較適合的
“家長不要一窩蜂沖著學校,沒有十全十美的學校,為孩子找到一所適合自己的學校才是較重要的。”某知名民辦小學校長告誡家長,對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來說,讓他做自己感興趣且擅長的事情,才是較重要的。
學會發(fā)掘孩子潛力
南模初級中學是徐匯區(qū)一所公辦初中,大部分孩子都是就近入學,校長鄭芝英坦言,其中不乏有孩子是因為沒有被其他學校錄取而回歸公辦學校。但是,落選學校,并不意味著孩子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男生小林就是去年學員中的佼佼者。班主任劉金介紹,入校之初,小林一點不出挑,但是,老師很快發(fā)現(xiàn),他喜愛運動,在孩子中挺有號召力,就讓他試著做了班級體育委員。從來沒有當過班干部的小林,一開始連整隊喊口令都不會。但是,經(jīng)過老師的指導和一次次的鍛煉,他的能力得到了飛快。從每天廣播操出操到外出活動整隊,小林的工作主動又負責。工作中培養(yǎng)出的責任心和集體品質感,也對他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他的成績逐年上升,到初三時基本保持在年級前十名。較終,他經(jīng)學校推薦,被南模高中自主招生錄取。
“公辦初中相對而言可能競爭壓力小一些,這為孩子身心多方面發(fā)展提供了空間。”鄭芝英說。
“雞頭”機會未必少
很多家長糾結,孩子拼盡全力進入學校,或許只能當“鳳尾”,但是,在普通中學可能可以輕松當“雞頭”。“雞頭”“鳳尾”究竟該如何選擇?
中國中學黨總支書記王亦群給出客觀建議——基礎一般的孩子可能更適合去普通公辦學校就讀,壓力相對較;學習習慣好、讀書不吃力的可以挑戰(zhàn)一些辦學質量較好的民辦學校,不過,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孩子在五年級要在數(shù)學、英語兩門學科上學得少有一些。
民辦學校的優(yōu)勢在于生源經(jīng)過一定篩選,水平比較齊整,無論是師生之間還是同學之間,都有相互促進的作用。但是,選擇公辦學校同樣也有優(yōu)勢。王亦群幫家長算了筆賬——現(xiàn)在本市中考,各實驗性示范性高中都有自主招生名額,通過學校推薦和個人自薦錄取。另外還有名額分配制度,由區(qū)縣教育行政部門按照本區(qū)縣各初中學校應屆學員在籍且在讀報考人數(shù)比例,將招生名額平均分配到本區(qū)縣內有關初中學校。在高手如林的學校里,要想獲得推薦或者名額分配,勢必競爭非常激烈;同樣這名孩子,如果他就讀的是普通初中,“跳”出來的機會就要多很多。
|
小一至小五年級期末試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