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課程還可獲贈免費的學習復習診斷
開學的日子馬上就要到了,又一批同學將要升入小學,開始全新的學習歷程。近日,記者采訪了某老師,這位在教育領域工作30多年的教師通過本網提醒廣大小學新生和家長,要在物質條件、自理能力、行為習慣和精神狀態(tài)等四方面做好準備,迎接新學年的到來。
在孩子從小學入學升入小學之際,家長很容易會想到準備好書包、鉛筆盒等學習用品。馬國花說,文具絕非越貴越好、越復雜越好,而應以簡潔、實用為本。鉛筆盒盡量不買多功能的,也不要過多的裝飾,因為一個鉛筆盒就是一個玩具,功能太多很容易導致孩子上課時分心走神。墊板也是一樣的道理,單色的就行,不要喜洋洋、灰太狼等圖案,盡量減少誘惑孩子的因素。
物質準備的另一個方面是,要在家里給孩子布置一方學習的小天地,包括寫字臺、小椅子、臺燈等。寫字臺高度要適當,符合孩子的身體特點;假如條件所限只能用大人的寫字臺,那么椅子要略高一些,下邊墊一個小凳子,讓孩子把腳踏在上面。否則,腳不著地,心不安逸。臺燈要選用護眼燈,放在寫字臺的左側,防止寫功課時會擋住采光。
孩子從小學入學升入小學,自理能力、獨立意識的準備尤其必要。這些年,馬國花老師深感孩子的自理能力越來越缺乏。有的孩子上午表現(xiàn)還可以,到下午就亂了套,書桌里亂七八糟,課本都找不出來。通常課間休息10分鐘,一個6歲的孩子,他要上廁所、接水喝水、把上節(jié)課的書收起來、找出下節(jié)課將用到的書,如果缺少自理能力,很可能來不及。再比如有些孩子不會系鞋帶,松了之后就散著,非常危險,很容易摔跤。有的孩子會在課堂上說:“老師,我的橡皮不見了。”其實橡皮就在旁邊,只是他不愿意去找,懶得動。
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是小孩子應該具備的,家長需要有意識地加以培養(yǎng)。這種教育可以從身邊小事入手,教會孩子整理書包、整理玩具,讓他們學會穿鞋、系褲帶。馬國花說,培養(yǎng)孩子的生存的能力,其實也是在孩子心里播下責任感的種子,孩子自理能力強,進而會動腦、善于思考,這是一脈相承的。
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見面點頭微笑、懂得道歉、包容別人的不足、講衛(wèi)生等,另外,能夠專心學習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值得家長留意。比如,安排孩子下午四點到四點半學習,那么在四點鐘之前,家長一定要安排孩子上好廁所、喝好水、吃好點心,讓孩子在半個小時里全心投入學習中,而不能干其他事情;其間家長也不要差使孩子去拿這個、干那個。由此,孩子會感到學習是很神圣的一件事。對孩子來說,培養(yǎng)學習態(tài)度比學數(shù)更重要,孩子學習不好往往不是因為腦子笨,而是因為做事拖拉、不專心。
精神狀態(tài)方面的準備則主要是幫助孩子樹立一種上學的愿望,從精神上對新的學習生活有向往、有期待。馬國花深有感觸地說,有精神準備的孩子,心里懷著一份憧憬,臉上是充滿自信的,眼睛里也是發(fā)亮的,隨后會自信地投入學習。對上小學期待已久,很想做一名小孩子,很興奮地投入到校園生活。一個6歲的孩子,面對的校園、老師、同學都是陌生的,上課的內容、要求跟小學入學的時候完全不一樣,很難一下子適應。假如孩子處在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下,過渡期勢必會拉得很長,進而會變得不自信,感到焦慮緊張,這對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進行精神上的準備,主要體現(xiàn)在平日的交流中。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以前媽媽在讀小學時,什么事情較快樂,什么事情較難忘,什么事情較有趣;可以認識很多小朋友,上很多課,見到可愛的老師……如果時間允許,開功課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學校實地參觀,哪怕不能進去也可以在門外看一看,讓孩子對將要讀的小學有了解,產生親近感。在自然而然的對話和體驗中,孩子對上學有了強烈的期待、真切的憧憬,覺得上小學很光榮,很了不起。做好了精神上的準備,開學時孩子一定是愉悅的,接下來也會主動去學習。
教育不是學校單獨完成的事,離不開家庭的密切配合。家長要花一些心思,在開功課進行充分的準備,讓孩子帶著良好的行為習慣、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投入到全新的學習生活中。
小一至小五年級期末試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