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課程還可獲贈免費的學習復習診斷
一、知識因素
孩子對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掌握不夠,理解不透,應用不靈活,知識掌握的不全面,記憶不扎實。如物理學科的基本常識或基本常量,考查孩子對學科基本內容的掌握,孩子必須記憶有關內容。物理學家的事跡及其重大發(fā)現(xiàn),需要大家識記,初中需要記住一些物理常數: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水的密度、水的比熱容、水的熔點沸點、一些常見的電壓值等。
注意糾正從生活經驗獲得的一些片面的、不正確的認識和判斷,譬如,認為物體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不受浮力作用;物體的運動需要力等等。
一些物理概念容易混淆,如:實像和虛像、壓力和重力、壓力和壓強、功和功率、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電動機和發(fā)電機等,要通過比較和整理建立正確的認識。
不重視課本,放棄課本抓課外,這會得不償失。近幾年中考常出現(xiàn)用功課小實驗、功課典型訓練改編的問題、課本各類圖表和圖形滲透來實現(xiàn)物理知識的考查,值得重視。要重視教材內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注意教材每幅插圖、圖表所蘊涵的物理意義。
二、能力因素
基礎題部分大多是來源于日常生活的實例,體現(xiàn)了物理就在生活中及引導孩子學以致用,這類題目對孩子的分析、觀察等能力要求較高,比單純記憶性的題目靈活。初中生大多生活實踐經驗缺乏,對一些司空見慣的事實也熟視無睹,顯得不理解,很難建立與物理知識的正確聯(lián)系,更難正確解答。
從近年的中診斷卷來看,文字題的分量有所增加。這類題往往是給出一大段文字、一組數據或一個結論,讓你敘述理由和現(xiàn)象,這不僅要求同學們熟知各種物理現(xiàn)象和結論,也要求同學們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同學們在這方面也要有所注意。
考生在解答簡答或開放性試題的時候,對物理現(xiàn)象的分析一定要注意使用物理術語,例如浮力、合力、壓強、動能等,切忌使用一些日常生活用語。雖然你理解了,但是無法得分。
很多同學在平時的訓練中習慣使用器,中考不讓用器時就很容易出錯,F(xiàn)在的訓練就要盡量自己算,不要借助于器,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學科特點因素
物理學科中實驗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近幾年的中考實驗題顯示出對孩子實驗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其中猶以對記錄表格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得結論孩子容易失分,其原因是從一系列數據中找到隱藏的規(guī)律,再用簡練的語言準確表達。對孩子的實驗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要求較高,孩子的能力稍有欠缺就難以得分。
要知道物理公式與數學表達式有區(qū)別,即物理公式中每個符號都代表著相應的物理量,其大小要受相應的物理量制約,不可以像數學符號那樣隨意改變。如密度的公式為,很多同學認為一種物質的質量越大,其密度越大(或一種物質的體積越大,其密度越小)。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對的。我們知道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它表示同種物質的密度一般是相同的,所以我們說,某種物質的密度是由這種物質本身決定的,跟由這種物質構成的物體的質量和體積均無關。從這個意義上講,
是定義密度的公式,是測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決定密度大小的公式。(相似的公式還有: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
,燃料的熱值公式──
,物質的比熱容公式──
)。
四、積累經驗,提高學習技巧
除了注意知識的積累,診斷經驗的總結也相當重要,不少同學平常診斷成績還不錯,越到重要診斷越發(fā)揮不出來,甚至很遭。這與不認真對待平時的功課和測驗有關。因此要認真對待每一次的功課和測驗,養(yǎng)成習慣,自然水到渠成了。
平時就要認真審題,規(guī)范答卷,限定時間完成一份試題。正確理解關鍵詞語,挖掘隱含條件,排除干擾因素,盡力借助物理示意圖。還要注意卷面上的不經意丟分,如填空題中注意指導語,注意不能多字、漏字,語言要規(guī)范、通順,不寫錯別字,填數字答案還應注意帶單位;選擇題要找準其對應的物理規(guī)律,再利用物理規(guī)律對選項的內容逐一進行分析,較后做出選擇;作圖中要注意審題,掌握做題分寸,無關的不能多畫,相關內容不能漏畫,虛線實線不能混淆,該垂直的不能傾斜;解答題時,書寫一定要規(guī)范,例如運用物理公式解題,如果每個公式都帶了單位,那全部就要帶單位。如果前面的數字沒有帶單位,在較后的結果也一定要帶上單位,每年都會有孩子因為這個疏忽而失分;圖像題要注意識別或認定圖像橫坐標和縱坐標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過程及其有關的因素和控制條件,分析圖像的變化趨勢或規(guī)律,弄清圖像所表達的物理意義,根據圖像的變化情況確定兩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并給以正確描述或做出正確判斷。
建議大家做一個錯題檔案,把每張試題的所有錯題都總結下來,然后把老師對這個題的講解詳細地記在旁邊,并寫下你錯誤的原因。是知識沒有掌握到,是粗心,還是考慮不周全。對錯題一定要反復思考、訓練,才能達到改正的目的。